此作出于南唐,是后主李煜手下的一位宮廷畫師,從此幅作品來看,大唐盛世給后人的藝術貢獻可見一斑。在重慶手繪墻蓬勃發展,不能忘記古人的才智,孔圣人,還要問禮于聃,學樂于萇弘,學琴于師襄,何況我輩呢。此作:韓熙載夜宴圖—聽樂。顧閎中作,五代時江南人,南唐畫院待詔(宮廷畫師)。
韓熙載,南唐名臣,后主想用他為相,但又猜疑北方人。韓獲知后,在家避禍,放意杯酒,沉緬聲色。
后主李煜不放心,派畫家顧閎中夜至其家探視,而后根據記憶畫成。(就像現在的照相偷拍一樣)。
全畫分五段,此為一段“聽樂”。韓熙載聚友,靜聽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彈琴。
畫中,十個人物都突出一個“聽”字。韓熙載情緒深沉,似乎想起了什么。穿紅衣的狀元郎,不僅聽得入神,還直盯著彈琴者,適足與他年齡、身份相契合。其他十個人,有的抱手,有的側耳、有的回顧、有的垂立,聚神于琴曲中。
畫家的記憶能力、寫實技巧、筆墨功夫,畫人物的傳神,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頂峰。關于墻繪歷史、墻繪起源,早大約在十四、五世紀初期時,伴隨著宗教的發展,出現了在墻壁上繪制了各類宗教圖案類的繪畫方式,這種方式所繪制的圖案一般都是宗教的題 材,以裝飾教堂等教會所屬的建筑,從而增加建筑和環境的嚴肅和神圣性。在古埃及,藝術家會在墻壁和柱子上雕刻各種的花紋作為裝飾,其中這些裝飾很多是記錄 居所主人的生平,以及記錄各種神話故事,為埃及初的墻繪藝術。
在中國的西藏,人們把佛祖繪制在墻上以及唐卡(一種以牛皮制作的裝飾物)上,以驅除邪惡祈求平安。在各國家各宗教中,都有在墻壁上雕刻,繪畫的記錄,這些記錄著宗教和當時生活情況的壁畫,便是現今的墻繪藝術品。
上世紀60年代,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出現涂鴉文化(graffiti),從簡單地書寫tag和門牌等字母與數字的組合,到上世紀70年代前期開始在字型、效果等的鉆研,近40年的發展已經讓涂鴉走出墻角,成為性的藝術創作。
當涂鴉風靡,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,這股風潮開始席卷家居領域,比較常見有手繪的家具、瓷磚、飾品、布藝?,F在墻繪開始在家居裝飾中頻頻上演?,F代生活 中,我們越來越追求優雅的姿態和高尚的品位,我們呼喚自由不羈,彰顯個性。墻繪讓我們的墻面不再拘泥于某一種整體風格,它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。衛生間想要 卡通?廚房想要寫實?臥室想要寫意?客廳想要古風?墻繪藝術通通幫你一一實現。如今已經有更多的人接受這種藝術,實現別具一格,個性的美好家園。